屋簷下的交會: 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 Misfits Book 8 · 游擊文化
Ebook
30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精神失序

對一個人、一個家庭

會產生什麼影響?


說起精神病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媒體報導的混亂與攻擊行為,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在街上看到行為比較特殊的人,不管那個人是自言自語、身體前後搖動,都管他為「有病」。


這個「有病」,通常指的就是精神疾病,但實際上那個人是不是,不得而知。


多數人對於精神失序者的認知,常常來自於刻板印象,而一個人一旦被賦予刻板印象,就失去了各自的名字、容貌與性格,只剩下一個標籤:精神病人。

 

但,精神病人真實的生活樣貌,究竟是如何?

身為精神失序者的家屬,又是什麼心情?


本書是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間,他走進社區,凝視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聽家屬受苦的經驗。

作者將他訪視的所見所聞,透過二十個主題,呈現精神失序者在社區生活的「異」與「非異」,以及家屬面對的諸多難題。


其中有著精神失序者遭社會排除與歧視之苦;也有著家屬之間的衝突、矛盾、吶喊與無奈;但也有人性發出的微光,讓失序者在社區或職場,擁有一個可以呼吸空間的暖心故事。


對於如何靠近服務對象的生活世界,作者也從助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許多反思。尤其討論了如何以「互為主體性」、同而為「人」的姿態,貼近對方的世界。


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為精神失序者的日常生活;第二篇描繪的是精神失序者家屬的陪病生活;第三篇寫社關員是誰,工作性質,以及對制度的省思與批判,也寫作者和精神失序者及家屬相遇的經驗。


透過這些故事,希望大眾對於精神失序者有更立體的認識,撕下標籤與刻版印象,看見他們身而為人的模樣,在病人這個身分之外,他們更是某人的阿嬤、媽媽、父親、姊姊、丈夫、孩子、鄰居與朋友。


※本書作者版稅將捐贈25%給台灣民間社區精神復健機構、25%給「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


【什麼是社區關懷訪視員?】

台、澎、金、馬各縣市衛生局依「精神病社區關懷訪視計畫」直聘或委外醫院聘僱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須具備護理、職能治療、心理、社工等背景才能從事。社區關懷訪視員的任務除掌握社區精神病人病情穩定程度,並提供必要的醫療協助外,也幫忙多重困境的服務對象與家庭連結資源。踏入社區與入家服務是他們主要的工作模式。部分社區關懷訪視員須兼自殺通報個案關懷業務,從業人數若將精神病與自殺通報兩計畫分開估算,全台大約100位。


【一致推薦】按筆畫排列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專長為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

吳易澄(精神科醫師、英國杜倫大學人類系博士候選人)

邱 爸(甘草園聯誼會創辦人)

孫德利(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主任)

張子午(《報導者》記者)

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宗仁、戴雅君(鹿野耕食宿發起人)

陳俐君(職能治療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程敏淑(《追尋角落的微光》作者)

萬育維(慈濟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前系主任)

廖福源(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主任)

潘正德(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前院長)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謝佳蓉(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主任)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讓精神障朋友和家人更被社會了解和看見,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看見他們內在世界的煎熬和悲傷。」——萬育維(慈濟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


精神疾病的標籤把每個人的獨特性給抹去,但透過本書的描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立體生動起來,就像是我們生活中每天會出現的朋友、鄰居甚至家人。


當認識穿透了標籤的劃界,我們就有機會開始有新的認識與截然不同的看見。——孫德利(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主任)


作者經由工作,詳實記載了精障家庭的辛苦,以及他們面對社會排除、偏見、汙名和歧視的卑微,更進一步剖析了家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和走投無路的悲哀。但是他也在不同故事中,穿插了一些微光,散發出些許的溫暖和希望。——萬育維(慈濟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前系主任)


作者以細膩的觀察與同理,呈現這些不會被外人看見的經驗,透過這本文集,可以看到在現場中,跳脫疾病標籤與專業框架,直視他者生命的重量,並從看似邊緣的位置中,反思現階段醫療化的侷限,並從親身的實踐中,推動微小而細緻的改變。——張子午(《報導者》記者)

About the author


任依島

就讀北投(Pataw,凱達格蘭語女祭師之意)復興高中時,從國文老師手中拾獲平埔族群謎樣身世的一塊碎片。大學甄試想讀文學院繼續追尋,卻被拒於門外,不明究理讀了商學院,但也莫名奇妙被二一,只好深思熟慮地航向心理學領域。曾經擔任身心障礙機構教保員、自殺通報關懷訪視員,現任社區關懷訪視員。對人類廣袤與深邃如海洋的心理好奇,也對藍色星球上的萬物感興趣。持續以傾聽、健行、爬山、旅行及書寫,練習跟人類及土地連結。

希望小島台灣能活出她美麗多姿的樣子。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